-
石狮市智能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启动 政企学研联动助推产业升级
石狮市近期通过组建智能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以招商引资为纽带,整合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资源,旨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智能装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该联盟的成立标志着石狮市在智能产业生态布局上迈出关键一步,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提供平台支撑。 一、联盟定位与组建背景 石狮市作为传统制造业重镇,近年来加速向智能制造转型。2024年,石狮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牵头启动智能技术创新产业战略联盟筹建工作,吸引超过50家智能装备企业、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参与。联盟以突破共性技术瓶颈为目标,重点覆盖智能装备研发、精密加工、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创新协作网络。 二、运行机制与核心职能 联盟采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模式,通过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促进成员单位在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制定、示范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研发基金、组织国际技术交流活动、搭建中试基地等。例如,联盟计划联合成员单位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在纺织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三、产业协同效应分析 通过整合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需求,联盟已促成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某成员企业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在联盟内实现与上下游企业的技术适配,缩短了30%的研发周期。此外,联盟通过举办智能制造高峰论坛,引入外部专家资源,为成员单位提供技术诊断服务。 四、区域经济带动预期 该联盟的成立将强化石狮市在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据规划,联盟未来三年计划培育1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智能产业规模突破百亿元。石狮市相关部门表示,将配套出台土地、税收等支持政策,加速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目前,联盟首批成员已开展智能检测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等6个联合研发项目,相关技术成果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一政企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或为同类地区产业升级提供参考样本。
2025-08-08
-
晋江陆地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跨境物流与多元服务驱动业务腾飞
作为福建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晋江陆地港通过高效通关与多元化服务持续吸引企业入驻,成为区域招商引资的标杆项目。2024年上半年,其进出口业务量再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国际快件监管业务呈现爆发式态势,凸显出跨境贸易枢纽的强劲活力。 一、核心业务指标领跑全省陆地港体系 2024年1至6月,晋江陆地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3万标箱,进出口贸易额超23亿美元,同比增幅分别达34%和60%,增速位居福建省四大陆地港首位。数据显示,该港区业务总量占全省陆地港市场份额的90%以上,自2012年运营以来已累计服务超2000家进出口企业。 二、基础设施升级赋能跨境物流发展 国际快件监管中心作为关键载体,2024年上半年处理跨境邮快件量同比增长近两倍,货值突破8300万美元。通过建设智能化分拣系统与航空物流专线,该中心实现"海陆空"多式联运衔接,2025年投运的二期工程将新增冷链仓储功能,进一步拓展东南亚跨境电商物流通道。 三、政策创新构建高效营商环境 晋江陆地港推行"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模式改革,进口整体通关时间压缩至全国平均水平的60%。2023年上线的数字贸易平台整合报关、退税、结汇等全流程服务,助力中小企业跨境交易效率提升40%。目前港区已形成集保税物流、国际采购、供应链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四、区域协同激发产业集聚效应 依托晋江鞋服、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势,陆地港联动周边5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2023年带动本地企业出口额增长25%。港区现有仓储物流企业48家,其中3家全球物流巨头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五、前瞻布局"丝路电商"新赛道 2024年启动的数字化海外仓项目已覆盖6个RCEP成员国,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订单实时追踪。上半年新增注册电商企业37家,带动服装、母婴等品类出口额增长1.8倍。未来三年将重点培育10家年交易额超亿美元的跨境电商龙头企业。 当前,晋江陆地港正加速推进智慧港口二期建设,预计2025年集装箱吞吐能力将提升至50万标箱。通过深化"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这一内陆开放平台将持续放大对闽西南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
2025-08-08
-
泉州上市公司半年报亮眼:消费升级驱动转型 地产暖风下隐忧犹存
在消费升级与招商引资双向推动下,泉州上市公司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截至8月末,泉州本土上市企业半年报悉数披露,传统制造业通过产品创新与海外布局实现业绩突破,而房地产行业虽受益于政策宽松,但高负债问题仍需警惕。 一、消费多元化倒逼制造业转型 面对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泉州传统制造企业以技术升级和品牌重塑为核心,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以运动服饰行业为例,部分头部企业通过研发功能性产品、拓展细分市场,实现了营收与利润的双增长。食品饮料行业则通过健康化、个性化产品线调整,抢占新兴消费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多家企业在上半年完成跨境收购或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旨在突破国内市场竞争瓶颈。 二、并购与出海成战略关键词 上半年,泉州多家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布局。某卫生用品巨头收购国内母婴品牌,强化高端市场话语权;某男装企业则通过控股跨境电商平台,打通国际化销售渠道。与此同时,体育用品企业密集布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通过本土化运营降低贸易壁垒风险。分析指出,这一轮扩张既是对冲国内增长压力,也为长期全球化竞争奠定基础。 三、房地产行业短期回暖与长期挑战 受信贷政策放松及刚需释放影响,泉州籍房企上半年销售业绩普遍回升,部分企业在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大土地储备。然而,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仍处于高位,个别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承压。专家提示,当前楼市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房企需平衡规模扩张与财务安全。 四、政策红利与区域协同效应 泉州近年推动的产业扶持政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为上市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例如,部分制造业企业受益于技术改造补贴,加速智能化生产线落地;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则降低了物流与合规成本。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资源,将成为企业挖掘增长潜力的关键。 总体来看,泉州上市公司上半年表现凸显了转型升级的阶段性成果,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仍要求企业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在消费升级与政策驱动的双轨下,本土企业需持续探索差异化竞争路径。
2025-08-08
-
泉州台商投资区:500万元打造85个老年健身“三场”民生项目
泉州台商投资区在推进新区开发建设与招商引资工作中,始终注重民生福祉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2015年,该区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老年人“三场”建设项目,通过新建与改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85个集健身、娱乐、休息功能于一体的老年活动场地,切实提升辖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政策先行,筑牢“三场”建设制度基础。泉州台商投资区将老年人“三场”规范化建设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重要项目,积极响应市级相关部门“基层场地建设管理年”工作要求,在全市率先出台专项文件,明确老体协场地建设资金补助标准。根据政策规定,新建气排球场、门球场、地掷球场,区财政分别给予每场1.5万元、1万元、0.5万元补助;对“三场”搭盖规范化钢结构屋顶及门球场铺设标准化人造塑料草坪的,区财政场均补助3万元,其余建设资金由乡镇、村分级配套,形成“区级引导、镇村联动”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激发基层建设积极性。 二、科学选址,优化场地空间布局。为满足老年人健身需求,泉州台商投资区在“三场”选址过程中,充分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活动习惯,优先选择安全便捷、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区域。同时,注重盘活存量资源,合理利用辖区内闲置的旧校舍、废弃操场、闲置办公场所等进行改建,既降低建设成本,又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共用。通过优化选址与资源整合,确保老年人能够就近参与健身活动,缩短活动半径,提升场地使用便利性。 三、多元投入,保障项目顺利推进。2015年,泉州台商投资区统筹各级资金约500万元,专项用于老年人“三场”建设。资金投入涵盖场地新建、改建、配套设施完善等多个方面,除区级财政补助外,乡镇、村通过自有资金、社会捐赠等方式落实配套资金,形成“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格局。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循专款专用原则,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于场地建设与设施完善,推动85个“三场”项目按时保质完成。 四、功能融合,打造综合活动空间。“三场”项目建设不仅聚焦健身功能,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每个场地均配备基础休息设施,部分场地结合周边环境增设座椅、遮阳棚等,为老年人提供休憩场所。同时,通过丰富场地类型,涵盖气排球、门球、地掷球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需求。其中,新建的24处规范化“三场”在场地标准、设施配置上更为完善,成为辖区老年健身活动的示范场地,进一步扩大了老年体育人口覆盖范围。 五、长效管理,提升场地使用效能。泉州台商投资区在推进“三场”建设的同时,同步建立场地管理维护机制,明确乡镇、村为场地管理主体,负责日常维护、安全巡查与秩序管理。通过制定简易管理规范,引导老年人文明使用场地,避免设施损坏。此外,鼓励基层老体协组织参与场地管理,定期开展健身指导、活动组织等工作,让“三场”成为老年人交流互动、增进健康的重要平台,切实将民生项目转化为惠民实效。 六、社会协同,营造敬老爱老氛围。“三场”项目的推进过程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注重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通过宣传引导,鼓励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关注老年人群体,参与场地周边配套建设。部分村(社区)结合“三场”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老年健身硬件条件,更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老年人、重视老年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为新区发展注入人文关怀温度。 七、经验推广,助力基层民生建设。作为全市率先规范老体协场地建设资金补助标准的区域,泉州台商投资区“三场”建设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资金保障、科学选址、社会参与等举措,该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实现了老年健身场地的规模化建设,有效破解了基层老年活动场地不足的难题。这一实践表明,在新区开发建设中,将民生需求与发展规划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八、持续深化,推动老年事业发展。“三场”建设是泉州台商投资区关爱老年人工作的重要起点。未来,该区将继续关注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在完善现有场地管理维护的基础上,探索更多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与服务模式,推动老年体育事业与养老服务、社区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让老年人在新区发展中共享改革成果,不断提升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5-08-08
-
泉州六企创新装备获省级首台套认定 最高可获200万元资金扶持
在福建省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泉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企业落户。近期,当地六家企业研发的重大技术装备入选省级首台套认定名单,涵盖环保、石化、印刷、建材等领域,相关企业最高可获200万元财政补助。 一、环保领域技术取得突破 泉州市远东环保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YD-ZMZ-1850-3型非木纤维纸浆模塑成套设备,采用可再生材料替代传统木浆,解决了包装行业原料依赖问题。福建群峰机械有限公司推出的MQF5250TWCD5多功能污水处理车,集成物理化学处理工艺,适用于城乡应急污水处理场景。这两项技术均通过省级首台套评审,填补了福建省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二、能源与化工装备升级显著 福建迅达石化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XDQX-I环保节能组合式储罐清洗装置,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能耗30%以上,已在国内多个石化基地投入使用。福建华南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HNBZ系列伸缩臂扒渣车,具备智能操控系统,显著提升冶金行业废渣处理效率。 三、智能制造装备表现突出 福建佶龙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AYTF-1300-10智能型卷筒凹版印刷机,实现印刷精度±0.1毫米的技术突破。福建泉工股份有限公司的QT15全自动制砖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使产能提升20%。这两项装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政策支持助推产业创新 根据福建省2023年发布的专项政策,对通过认定的首台套装备实施分级补助:国内首台套产品最高补助200万元,省内首台套产品最高补助100万元。该政策旨在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有超过40家福建企业获得相关认定。 此次入选的六家企业均位于泉州市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其技术创新方向与福建省"十四五"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高度契合。行业分析显示,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2025-08-08
-
泉州台商投资区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 政企协作化解劳动力结构难题
为促进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泉州台商投资区积极推行政企联合举措,通过多样化的就业服务,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政府与企业携手搭建常态化平台,助力企业吸引人才、解决用工荒,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吸引了大批制造、电子、鞋服等行业企业入驻。这导致了劳动力需求结构性膨胀,尤其是技能型工人缺口日益突出。政府主导调研显示,供需矛盾源于产业升级提速和人口外流趋势。为解决此问题,区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综合策略,强化政策支持,确保企业用人需求。 二、政府组织企业奔赴劳务输出重点省份进行招工活动,覆盖云南、贵州、四川、山西、河南、陕西等地。此举旨在拓展人才来源渠道,通过现场对接降低招聘壁垒。企业代表参与多批次跨区域招聘,提供岗位数千个,涵盖普工和技术岗,有效缓解了短期用工压力。此外,区内设置专场招聘会,定期邀请各类求职者入场,包括毕业生和外来劳动者。 三、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常态化水平。线上平台实现求职信息实时发布和快速匹配,简化应聘流程;线下则每旬举办小型招聘活动,覆盖社区和企业园区。该模式不仅强化了人企对接效率,还培养了本地人才库,为长期结构优化奠定基础。政府还推动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四、企业主动配合政府举措,参与技能提升项目和用工保障计划。区内制造龙头企业带头优化待遇福利,增加岗位吸引力;中小企业则借助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降低招聘成本。这种协作机制强化了区域产业生态链稳定,带动了招商引资的良性循环。未来,政府将继续深化服务创新,例如推出专项培训基金和跨省劳务合作长效机制,以持续化解结构矛盾。 五、实施成效初显,劳动力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企业反馈显示,用工率逐步提升,项目投产进度加快。该模式不仅保障了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动力。下一步,泉州台商投资区将优化政策框架,扩大覆盖领域,确保人才供需平衡服务于高质量发展战略。
2025-08-08
-
晋江创新创业基金赋能多元产业生态 累计投资规模突破1.7亿元
晋江市通过设立产业创投引导基金体系,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最新数据显示,其旗下创新创业子基金累计投资额已达1.7亿元,形成覆盖13个细分领域的投资网络,培育出多家估值增长超5倍的标杆企业,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一、全周期投资网络构建产业生态链 晋江市产业创投引导基金通过"母基金+专项子基金"架构,系统布局天使轮、成长期及成熟期项目。创新创业子基金作为先行试点,重点投向具有技术突破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目前已形成从早期孵化到上市培育的完整服务链条。在体育科技领域,被投企业赛点体育研发的智能训练系统已应用于专业赛事;农产品赛道中,冻品互联打造的冷链溯源平台显著提升行业效率。 二、价值赋能驱动企业跨越式发展 区别于传统财务投资,该基金建立"投管联动"机制,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重构、人才引进等深度服务。典型如老虎智汇科技在基金介入后完成股权结构优化,估值较投资前增长8倍;麦格尼菲传媒通过基金牵线的资源整合,业务覆盖范围从华东扩展至全国市场。2023年新增投资的经平电子,其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已进入汽车制造供应链体系。 三、跨区域协同培育创新增长极 基金运营团队实施"项目双落地"策略,既挖掘本地优质企业,也引入外地成熟项目。通过与北京投资机构合作,成功促使两家原注册于北京的科技企业迁入晋江,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目前基金投资组合涵盖北京、上海、深圳等7个城市的21家企业,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四、多元产业矩阵凸显投资成效 在17个完成尽调的项目中,约40%属于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项目。和茶网络搭建的茶叶交易平台使茶农收益提升30%,平安快车开发的汽车金融系统服务全国超200家经销商。基金近期重点布局的飞扬机器,其工业机器人产品已出口东南亚市场。 晋江市通过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产业基金打造为科技与资本对接的重要枢纽。最新评估显示,基金投资组合中已有5家企业启动上市筹备工作,预计未来三年可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0亿元,持续强化晋江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竞争优势。
2025-08-08
-
晋江市领导调研窗口服务改革 以营商环境升级助推招商引资新突破
晋江市近期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着力提升行政审批效能,为招商引资创造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主要领导带队开展专项调研,重点考察多个政务服务窗口运行情况,强调要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实地走访检验改革成效 调研组先后走访不动产登记、社保经办、出入境管理、交通违法处理等政务服务场所。在现场,详细了解业务办理流程、日均受理量和服务创新举措,与工作人员及办事群众深入交流,收集关于简化手续、缩短时限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特别关注高频事项的办理便利度,要求建立跨部门比学赶超机制。 二、专题会议部署重点任务 在随后召开的改革推进会上,相关部门汇报了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方面进展。会议指出,当前要重点解决审批环节冗余、材料重复提交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模式。强调要建立"好差评"制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重要指标。 三、明确营商环境提升路径 会议提出五项核心目标:审批事项最少、办理流程最短、办事成本最低、信用环境最优、服务质量最佳。要求聚焦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关键领域,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在人才服务方面,要完善"一站式"办理体系,提升涉外服务能力。 四、强化监督保障机制建设 为确保改革实效,将建立常态化督查机制,通过电子监察、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严肃问责。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推广优秀服务案例和创新做法。 五、打造"晋江服务"品牌矩阵 立足民营经济发达特点,将推出更多针对企业的个性化服务。计划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建设智慧政务大厅,推广"不见面审批"。通过流程再造和技术赋能,持续提升"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事项比例,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改革红利。 此次调研标志着晋江市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行动全面启动,相关措施将有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下一步,该市还将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迈进。
2025-08-08
-
晋江“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启动海选 全球项目路演助力招商引资
晋江首届“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海选活动北美专场暨“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晋江行近日举行,作为大赛“首秀”,活动通过引入北美优质创业项目路演,搭建全球创新资源对接平台,助力当地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 一、本次活动是晋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民营经济活跃的城市,晋江依托纺织鞋服、建材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形式,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优质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此次北美专场的举办,标志着“海峡杯”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也彰显了晋江面向全球招引创新资源的决心。 二、活动现场,多个来自北美的创业项目依次进行路演展示,覆盖移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疗等多个前沿领域。这些项目不仅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更有不少与晋江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例如,一款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移动互联网平台项目,聚焦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销售渠道拓展难题,提出通过初期免费推广服务,帮助企业降低营销成本、提升市场曝光度,与晋江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需求形成精准对接。 三、参与路演的项目均经过严格筛选,具备较强的创新性与落地潜力。据介绍,这些项目是从北美地区众多创业项目中层层选拔产生,同时也是“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项目。在相关机构的搭桥引线下,这些项目得以与“海峡杯”大赛对接,进入晋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活动强调“深度对接”理念,而非形式化交流,对于路演中表现突出、适合晋江产业布局的项目,将进一步推进后续合作洽谈,促进项目实质性落地。 四、承办方表示,举办“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旨在依托晋江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高端创新创业资源。此次与“春晖杯”合作,正是看中其在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领域的影响力,通过引入北美高校背景的精英项目,提升大赛的层次与质量。这些项目不仅带来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还将与晋江本地企业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 五、市领导参与活动,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晋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支持、场地保障、人才服务等多方面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全周期支持。“海峡杯”大赛的举办,将进一步完善当地“引才、引智、引项目”的链条,助力晋江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六、下一步,“海峡杯”创新创业大赛将持续推进各专场海选活动,覆盖更多地区与领域,吸引更多海内外优质项目参赛。通过大赛平台,晋江将进一步畅通创新资源流动渠道,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深度融合,为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区域经济在创新驱动下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025-08-08
-
泉州开发区迎SUV汽车生产项目落地 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近日,泉州开发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SUV汽车生产项目,由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与西虎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超30亿元,分两期推进,建成后将显著提升区域汽车产业规模,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项目规划与投资规模 2024年初,泉州开发区管委会与两家企业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30亩,一期工程将利用现有厂区及新征用地,重点投产SUV乘用车及中型客车,年产能规划为2万辆整车。二期建成后,总产能将扩至每年6万辆,预计带动年营收近90亿元,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 二、产业升级与区域协同效应 泉州开发区作为闽南地区重要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此次项目落地,将整合浙江电咖的研发优势与西虎汽车的本地化生产经验,推动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技术研发等环节深度融合。分析指出,该项目的实施有助于优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三、政策支持与绿色发展导向 泉州开发区为项目提供了土地、税收等配套政策支持,并明确要求采用绿色生产工艺。据悉,新生产线将引入智能化设备,减少能耗与排放,契合国家“双碳”目标。此外,项目还将联合本地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强化产学研合作。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展望 根据规划,项目全面达产后,年税收贡献预计超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数千个。泉州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是区域汽车产业迈向高端化、规模化的关键一步,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助力福建省打造东南沿海汽车产业集群。 此次合作标志着泉州开发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引擎。后续,相关部门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项目按期投产达效。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